文本13烛之武退秦师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2.读:感受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之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3.写:借鉴本文,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4.练:掌握文言虚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方法——从语境中解虚词。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名句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作者名句1.多行不义必自毙。2.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3.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4.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左丘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曾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春秋左氏传》定稿。左丘明晚年时眼睛失明,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侯国的要闻和君臣商议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历史名著《国语》。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领的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2.文体知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氾南(Fàn)②佚之狐(Yì)③缒而出(zhuì)④杞子(Qǐ)⑤逢孙(Pánɡ)(2)多音字①②2.词义理解(1)犹不如人:尚且。(2)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3)敢以烦执事:冒昧地。(4)越国以鄙远:边邑,此处用作动词。(5)东封郑:疆界,此处用作动词。(6)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语气助词,相当于“了”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同“供”,供给③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④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⑤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2)一词多义①说②辞③鄙④微(3)虚词归纳①若②是③之④焉四、速读感知课文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内容?答:答案(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2.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概括段意。答:答案(1)秦、晋围郑,(2)临危受命,(3)说退秦师,(4)迫晋撤兵。一、词句梳理1.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②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共其乏困古义:缺乏的物资今义:精神不好(3)行李之往来古义:也作“行理”,外交使节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对男性配偶的尊称(5)失其所与,不知古义:不明智今义:不知道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