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鸡西市委关于制定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章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十五”以来,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良好开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目标任务。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24.4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204亿元,年均增长10.6%,超过“十五”计划目标0.6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341元提高到10658元(折合1314美元),超出“十五”计划658元。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18.4亿元,年均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五年累计达到129.2亿元,年均增长14.5%。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和特色经济进一步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27:41:32调整到2005年的31:27:42。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绿色食品开发和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005年全市绿色、无公害作物种植基地面积达到264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50.4万吨,为历史最好水平。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机械、冶金、食品、医药等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煤炭行业再现生机。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3、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十五”期间,相继完成201国道鸡西段、方虎公路密山至虎林段、鸡密南线鸡东至知一段、密档口岸公路及通乡公路建设。一批国家粮食储备库和世行中转库建成投入使用,新增仓容57.72万吨。鸡东镇、密山镇、虎林镇建成集中供热工程,新增供热面积217万平方米。大唐鸡西热电有限公司2×125MW供热机组建成投入运行。鸡西市区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朝阳立交桥、东山立交桥相继建成使用,对市区主次干道进行了改造,交通状况进一步改善。集休闲、集会、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广场成为城市新景观。通过实施“穿衣带帽”工程、城市亮化工程,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通讯、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总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4、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市非国有经济成份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8%提高到2005年的68%,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改制面达到95%以上。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政府机构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俄经贸合作不断升级。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32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24.8%,超过“十五”计划目标9.8个百分点。与国内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5、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北方大豆高产研究等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整合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教学网点布局更加合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网点布局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集中或相对集中办学率达到56%,现代远程教育普及面达到10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54.5%。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