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选择的教育,让“关注每一个”成为现实——小班化教学改革实践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2012年,青岛十五中被青岛市教育局确定为“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开始实行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班级的常规管理方式、学生的评价方式、课堂教学的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14年春天,我校开始了一场全面而又深刻的教育革新:以创建“新人文”教育特色学校为目标,通过建设新人文课程体系和实施分层选课走班机制,打造学校教育“新常态”,彰显“人文十五”新名片。自此,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注入了更深刻的教育内涵。同时,小班化也为我校教育革新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的大班额教学,为了组织教学的便利,学校教学很难摆脱教师、教材、课堂和学科这四个中心。我校在小班化教学探索和深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提出在学校教育中打破传统的“四个中心”,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中心和社会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模式。一、打破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格局,构建学习共同体,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1印度一个从事青少年教育的组织Agastya,其创始人相信,通过讲座和阅读,仅仅能掌握5%和10%的知识;亲眼见,亲耳闻,学生能领会50%的内容;参与讨论,比率上升到70%;亲自实践,继续升至80%;如果教给别人,则能达到95%。关键是让学习本身成为一场有趣的体验。我校结合小班化教学的实际,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组织了“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观摩课”、“小班化教学展示课”、“人文高效课堂探索课”、“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展示课”等一系列活动。先后召开5次“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文高效课堂建设”推进会,使得课堂改革有序深入推进。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了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即:改变大班化“秧田式”的座位排列,代之6人组“面对面”座位,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让教师走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分组兼顾成绩、性别、个性等差异因素,形成组与组之间相对公平的竞争格局。同组的学生相对而坐,便于课堂交流、展示;组间保持一定间距,使相互讨论不受干扰,也方便教师个别指导。通过小组活动的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优势都能在交互学习中得到充分发挥和开掘。小组之间的竞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技2能,学生面貌焕然一新。新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兴趣、主动性、自制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目前,学校学习共同体正在向课前课后延伸,课外学习模式得到积极响应。阅览室、实验室、茶歇室、走廊的阅读驿站等经常有几名学生聚集在一起,或者热烈讨论,或者轻声答疑,或者安静阅读。课内外合作、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已经基本成型,整个校园呈现你帮我学、比赶超、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发生在教育内部的变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使学校最终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变革。二、打破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格局,整合教材分层选课走班为每个学生构建最近发展区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在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说有选择性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习水平,需要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模式。班级授课制,统一的教授方式,很难解决学生个性学习问题。1.分层选课走班制。小班化为班级“瘦身”,为组织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我校在统一家长、学生、教师认识的基础上,在高一的数学、物理、化学,高二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3历史学科全面实施“分层选课走班”教学,两个年级分别按照每个单元六个班进行分层编班,分别安排课表、教室,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课程表。每节课,每个学生按照个人课程表到各自层次、各自教室上课,其他课则回到各自的行政班上课,实行双轨制动态管理。在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每一学科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次主要针对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三层次针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二层次针对介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