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理读图题在导学案中的使用研究地图赋予地理学科强大的生命力,它把模糊、难以感知的地理事物转化为图纸,把远离学生生活的地理空间移位到课堂,使地理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学生通过阅读直观的地图,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而在导学案+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导学案具有举足轻重的的作用,导学案编写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效率。一幅优质、典型的地图能够使导学案熠熠生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辅助教学。因此,指导学生有效地使用导学案中的地图,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增加课堂魅力,提升教学质量。在小组合作模式下,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三大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检测,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与这三大环节严格对应。教师以导学案为纲展开教学,学生以导学案为本进行学习。由于每个环节承担的教学任务各不相同,地图的使用也各有差异。1、自主学习,教师应提醒学生关注和重视教材地图。在该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教师则在每个小组间巡视。很多时候,教材的文字材料并未囊括填空题的所有答案。学生容易陷在这样的题目中,这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查找、阅读教材里的地图。例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大洲和大洋一节,导学案设计题目如下(5)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运河。(6)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山脉、河、大高加索山脉、海峡。教材里没有任何描述大洲分界线的文字材料,中下层学生若执意在文字里寻找,必然拖延课堂进程。所以,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阅读教材(P30,图2-31)。又如,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亚洲及欧洲一节,导学案设计题目如下:(4)欧洲地形主要以为主,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的大洲。这道题目不难,但由于教材没有涉及欧洲地形和海拔的文字,导致某些中上层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图6-4和P6,图6-5),对比各大洲平均海拔,并使他们回忆起海拔低于200米的地形为平原,题目便迎刃而解。教师在自主学习环节引导学生找图,指导学生读图,强调地图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向他们渗透自觉找图、用图的思想,使他们逐步养成读图、记图的习1惯。2、合作探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解疑答难,完成对学、群学和展示。合作探究以地图+填空题的形式展开,包含了一节课的重难点。对学过程中师傅细致地指导徒弟,如何结合教材文字和图表完成相应的探究;群学过程中,组内必须明确解题思路,尤其注重如何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在展示过程,中下层学生可以指着地图某处说出答案,能力强、口语表达好的学生还可以比较详细地讲解地图。大部分学生不能根据地图流畅地展示,教师应该适时点拨,告诉学生如何讲解地图。例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学看地形图一节,导学案设计题目如下:(7)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A_______;B________;C_______;2.图中等高距是_________米。3.根据指向标判断:A地在B地的__________方向。4.从A、B两地中的__________地出发,沿最短路线爬到升平山顶较为容易。5.王屯的海拔约为__________米,以B点为基点,升平山顶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学生在讲台上展示时,通常会拿着自己的导学案把答案说一遍,没有解题说明,这时教师就可以一步步教学生如何利用地图,结合教材知识点讲解这道题。讲解过程如下:“1.A位于两山顶之间,所以是鞍部;等高线上的数值代表海拔,数值大为海拔高处,数值小为海拔地处,B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C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2.等高距是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等高线上的数值差,所以等高距是100米。3.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把指向标平移至B地,那么A地在B地东北方。4.根据生活经验,坡缓的一侧登山比较容易,B处等高线比A处稀疏,坡度较缓,所以从B地出发。5.从图中可以推断300米等高线经过王屯,所以王屯的海拔是300米;相对高度是两地的海拔之差,B地海拔是600米,升平山顶是850米,所以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50米。”学生不可能在第一次展示就达到如上效果,教师必须有耐心,逐步规范讲解过程,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理清思路、组织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