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调适教师心理压力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承受特殊职业所具有的多重角度冲突、社会责任与个人发展、普通人与榜样等矛盾引起的心理压力困扰,加上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因此更易引发教师心情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据国内一些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而且呈增长的趋势。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小学教师高达 51.23%,其中 32.18%的学生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学生属“中度心理障碍”,2.49%的学生已处于“心理疾病”。面对抽样调查的结果,不得不使我们感到担忧,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改善迫切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调试教师心理压力。那么,教师如何调试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 教师心理问题的表现 当前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理想,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人际敏感,心理不平衡,缺乏同情心和安全感,工作情绪低落,工作不认真负责,缺乏职业成就感。(2)感觉忧郁、苦闷、孤独,偏执,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和要求。(3)脾气暴躁,易怒,冲动,常贬斥学生,辱骂学生,师生关系紧张。(4)缺乏爱心,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生存。因此,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 21 世纪优良人才,迫切需要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二 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概率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的,而且还能减少压力和焦虑感,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个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的教师,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其他人员对课程提出的不同意见会处之泰然。与教育界之外的人谈论关于课程的时候,他会心态平衡,语气坚定,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对问题的直接接触更多,因而对整个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观的把握。他从实际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学生对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为他帮助差生并真的使其成绩上升,因为他客观地知道教学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正是因为他能接受这些失败,并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