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我的小灯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点亮我的小灯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四册"电"单元第二个课题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 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 2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发亮",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观察小灯泡、连接小灯泡、猜测电流路线、画电路装置图”4 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讨论电路的多种接法来认识通路、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 教材的这种布局,体现了 2 大优势: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点亮小灯泡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当小灯泡在自身努力下发出灿烂光芒时,会带给学生个体十足的成就感。而课程在设计时,首先介入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这是非常迎合学生心理需求的。 2.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电路的具体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得以有利突破。 但这样的安排是否最大价值化地挖掘了教材活动的科学内涵,学生是否在亲历活动中,生发了科学概念,体会到了科学学习中一些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科学学习不但要面对成功,更要从容地、冷静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种子与动力。基于这样的思考,所以我认为需要重新来权衡这些活动的权重,给予新的组合. 首先,描述“小灯泡内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这会令学生觉得有很大难处。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认识小灯泡的内外结构,同时掌握相关的名词术语。所以观察小灯泡应成为教学的起始活动,且占到一定的位置其次,在接亮小灯泡,建立“电流、电路”等概念 的活动中,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尝试,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尝试过程,是一场成功与失败交织在一起的尝试活动。电流、电路概念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帮助学生理解。 再次,多种方法的连接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此放手让学生尝试操作,同时在反馈时引出短路、断路。 因此,本课将围绕“观察小灯泡”,“接亮小灯泡,讨论电流、电路概念”,“多种方法的连接、了解短路和断路”3 大主要活动而展开。所以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1、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小电珠的结构,猜测电流在小电珠内是怎样流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进行猜想的方法;通过画图记录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会用符号呈现思维过程的能力2、情感价值观: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