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3. 交流探究,体验亲情,学会珍爱亲情。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 字佩弦,原名朱自华,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 zhěn )密,清隽( jùn )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箸 狼藉 簌簌 赋闲 踌躇交卸 栅栏 颓唐 琐屑 蹒跚差使 迂 奔丧 拭 zhùjísùsùfùChóu chúxièZhà lantuíSuǒ xièPán shānchāiyūbēnshì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 1925 年 10 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 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本文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 是如何刻画的? 2. 作者在文中流了几次眼泪,能说说原因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 文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2. 作者为何着重刻画父亲的穿戴? 外貌、动作描写对比,突出父爱①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祖母的故去父亲的失业家境的凄凉伤心的泪②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行动不便力不胜任感动的泪③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沉浸于感动父子要分别惜别的泪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父亲为自己做了如此之多,而自己当初又是如此的不理解“ 老境却如此颓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