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摩擦力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3、知道什么是正压力,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4、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5、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①两物体间直接接触;②接触面发生弹性形变。实验 1:①教师演示实验:夹得不紧的两本书,手一拉就分开了;②学生实验体验:让书页彼此交替在一起的两本书,请两位同学拉开。结果:两个同学尽管用了很大力气,也没能将两本书分开。问题 2: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刚才两本书很难分开的原因是什么?(由学生回答)教师分析:书页彼此夹紧→挤压→弹力,而弹力是产生在垂直页面的方向上,而把书页拉开力却是水平在水平方向上的,如图所示。因此,难使书页分开的根本原因不可能是由于压紧而引起的。那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学生答:摩擦力。教师:摩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同学们在初中也学习过摩擦力,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什么是摩擦力?板书: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过渡:让学生自由列举生活中摩擦力的现象。(二)静摩擦力1、静摩擦力的产生以教材“思考与讨论”中人推箱子为例,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具体分析,如图所示。1F 拉F1F2F3Gf问题 3:人推箱子,箱子却没有动,此时箱子在水平方向受到了哪几个力的作用呢?(根据初中二力平衡知识进行分析,逐步建立静摩擦力概念。)板书: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而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当它们之间存在相对滑动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的力。拓展:结合刚才的引入实验“人拉书本难以分开”,点明正是静摩擦力的原因,而使两个同学难以拉开书。问题 4:产生静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归纳:(1)两物体相互接触;(2)两物体在接触面上有挤压;(3)接触面不光滑;(4)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2、静摩擦力规律实验 2:教材“演示”实验问题 5: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情况和演示实验的观察,总结一下静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总结:静摩擦力的变化规律:(1)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