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背景下“增效”的生物教学案例 “减负”后,原来充裕的授课时间大大减少了。其实,只是将原来不合理的授课时间去除。但是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已经约定俗成,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陡然的变化,学生固然欣喜,欣喜之余也有空虚;教师固然高兴,高兴之后也有茫然。在这种“减负”的背景下,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尝试,希望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生学习的效率,迈出探索的一步。 一、课本内容的合并教学 教学时间的缩短,若沿用原有的授课模式绝对无法完成高中生物五本书的教学任务。在教研活动时,教研员建议学习省常中模式,将部分教学内容合并教学。讲时容易,操作难。具体到底怎么做,既能合并内容,学生又能掌握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细细考察课本的内容后,笔者和组内教师一起开展了初步尝试。 就以必修一第 3 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原来教学中,本章内容加上习题讲评至少需要 4 到 5 课时,现在想来真是“奢侈”。组内教师经过讨论,准备将本章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一节课内完成。开始,大家感到困难重重。分析原因是大家都还是想用原有的教学思路完成压缩工作,这的确不可能。所以合并的关键一步就要“舍得”,舍去原来额外和不合理的内容。比如原先进行本章中细胞器的教学时,介绍叶绿体、线粒体,教师恨不能将后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全部要求学生接受。但是通过对课本再次细细品读,发现在提到这两个细胞器时,只轻描淡写,甚至连线粒体内膜形成嵴,叶绿体内膜形成基粒都没有提到。教材为什么这样处理?以前没有想过,只是凭着经验把一些内容想当然的添加进去,无视教材的处理。现在想来,教材的处理其实十分有道理,在这里的教学,只需要学生达到这些细胞器识别、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就行,教师不要再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详细的内容完全可以等学到第 5 章再介绍。于是对本章内容进行了重新定位,将细胞作为一个整体来介绍,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从基本结构的特点和识别入手,了解各个部分的基本功能。教学过程中使用生动直观的教具,完成学习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图形识别、表格归纳等方法来巩固知识,将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实际操作下来,学生的负担明显减轻,本章课堂效果通过相应习题的检测并不差,可见原来的做法中不合理的部分被拉长的教学时间掩盖,无限加深的难度让学生苦不堪言,教师有时还洋洋自得在自身的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可叹!可悲! 二、课内内容部分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