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三心二意”的“笨”老师做个“三心二意”的“笨”老师。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会有很多同行笑我,做个“三心二意”的“笨”老师,怎能对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可是在三尺讲台耕耘了十多年,经历了十多年教学生涯的风风雨雨,尝遍了为人师者的酸甜苦辣,我却越来越对“笨”老师情有独钟,立志做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笨”老师。这次的新课程远程研修,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其实,“做个笨老师”是母亲在我去师专上学时的临别赠言,为什么送我这么个“怪味豆”似的人生寄语呢?母亲说:“巧娘养笨女”,可人家都说“将门出虎子”、“名师出高徒”啊,母亲怎么会说出这样一句违背常理的话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母亲小时候家境贫寒,没念过多少书,也许她是词不达意吧。 师专学校的生活是愉快而充实的,我像春蚕一样咀嚼着中外名著和各种教育理论,从中吸取着养分,期待着鲲鹏展翅的那一天。 在一个秋日暖暖的阳光里,我咬着面包在图书馆徜徉。不经意间,我读到了一则小故事:一个捕鱼水平超群,被渔民誉为“渔王”的老人,在暮年回顾自己的一生,却想不通怎么会教出三个渔技平庸的儿子。他一直尽心尽力地手把手教儿子怎样织网、怎样划船、怎样下网才能不惊动鱼群,才能“请君入瓮”,可是到头来儿子们的捕鱼水平竟不如普通的渔民。 故事很短,可我思索了很久,还是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隐隐地,我觉得这个故事和母亲的赠言有某种相通的地方,可到底是什么呢?我却又体会不出。在埋头苦读中,三年的师专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工作后,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积攒多年的热情如汪洋恣肆,恨不得一口气将这些年的所得毫无保留地灌输给学生。我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说知识点,洞察先机地提前警告学生易犯的错误,鞠躬尽瘁地为学生的成长搭好梯子,以一种“举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虔诚努力工作着。可令我失望的是,我发现学生们学得很辛苦。他们不仅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没有变得更聪明,反而越来厌倦学习。我和那位渔王一样陷入了困惑之中。我觉得自己像只气球,仿佛飞得很高,仔细一看却是被浮云托着;外表看上去也还饱满,但内心却是空空如也的。这样想着就不免有些担心:如此下去,怎么能走更长的路呢? 很偶然地,我学会了一句非常好听的云南纳西方言,慢点说是“天雨流芳”,翻译过来就是:“去读书吧”。在他们看来,一本本好书如同天降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于是每天晚上十点以后,当做完了家务,孩子也进入了甜美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