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 1XX 年》读后感 ——运营服务部张旭艳 站在现代艺术品面前,很多人的反应可能是。这是什么。这太丑了。 类似的认知很早就发生了。1874 年 4 月,法国巴黎纳达尔展厅,“艺术家无名协会”举办首次展览,包括德加的《舞蹈课》、雷诺阿的《包厢》、莫奈的《印象·日出》、塞尚的《缢死者之屋》等 165 幅作品。展厅像狂欢节一样热闹。观看者拥挤在这些画作面前:“荒唐。无耻。亵渎。”批评家认为这些作品潦草无比,只能给人一点印象,甚至不是完成品。 事后诸葛亮的好处此时显露,否则我们怎么能知道 150 年前那场讥嘲,将开启从那时至今,鲜花与荆棘并存、荣誉与板砖齐飞的现代艺术之路呢。由现在倒推至 1870 年代,我们可以得到一张明晰的“交通图”,现代艺术的轨迹一目了然。 当代英国艺术家翠西·艾敏在为自己的作品辩护时说,这只关乎谁第一个想到。作者转述艾敏的话,进一步说道:“是的。创造性对艺术而言很重要。抄袭物没有任何智力价值,但在真品里有。”这也是现代艺术的最大价值所在。杜尚只有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敢拎着马桶进博物馆的人,大概都只会被警卫当作疯子收押。比起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其中传递的概念,对权威的挑战,对规矩的破坏,对秩序的打乱,对社会现象的消遣,自嘲或嘲世,热烈或冷漠,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尽可能描摹自己的看法。 现代艺术带来了观念的巨大革新。在从前,人们认为艺术是一种技术,一种超常的能力。西方艺术在很长时间里都以更逼真的再现为目的。古希腊关于艺术即模仿的经典解释影响深远,文艺复兴时期新透视理论、渐隐法等技艺的发展,让其后几百年的人们对自然的“复制”更具信心。一直到了 19 世纪下半叶,艺术模仿论的合理性才遭遇到了摄影的写实性的挑战。印象派主张转向主观创作,现代艺术一路高歌猛进,解放自身的束缚,不断打破固化的壁垒。 我们都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式的天才感到惊叹。艺术第 1 页 共 2 页如此之美。但是,艺术不一定就必须具备美感,甚至不一定可以带来愉悦。艺术应当是深入内心的、引起情感共鸣的,而人的心灵是复杂多样的,可以是欢快的、幸福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厌恶的、愤怒的。现代的精神就是主张从人的内部生长出自我,这是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艺术是现实的折射、时代的先声,现代艺术拓展多种可能性,艺术在今天首先意味着心灵的自由。现代艺术的领域是开放的,它揭示给我们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它把自我个性的完整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