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与欲望三观《驴得水》有感 初衷与欲望三观《驴得水》有感 大豆 前言。看了三遍《驴得水》。第一二遍都是在湖大图书馆自习室看的,戴着耳机趴在桌上,电影很好以至于不在乎观影体验。第三次是在湘郡,期末考试后闲居宿舍重温,去年脑海里思考的点点滴滴挥之不去。借今晚记录下来。 在一个新晋教师眼中,《驴得水》是一部关于教育初衷与欲望的片子。诚然,电影里边包含许多关于体制的探讨。政局的动荡、官僚的欺压逼迫教育者们欺上瞒下,换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教育经费。私以为,知识分子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制影响人,但不可决定人的底线高低。 “魁山,你还记得我们来这里的初衷是什么吗。还记得我们是为什么来这里吗。”孙校长面对裴魁山的分财要求,如是问道。这个说着初衷的校长面对铜匠不配合第二天的照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张一曼出卖身体、在铜匠老婆的胡搅蛮缠下将张一曼推出去、面对特派员的强权剪掉张一曼的头发、屡次欺上欲获得额外津贴、求自己的女儿假嫁给铜匠……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一次又一次陷入深渊。尽管他并不是为了私心而屡犯错误,但我想,若是他的学生知道教育经费是通过这些荒唐途径而来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心安理得受用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当这个校长送书给铜匠并说“有教无类”时,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情怀、有理想的教育者。而这个质问别人是否保持初心的校长却一次次在身体力行地告诉别人,为了所谓的教育经费可以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女儿。很多人都说这是当时的教育体制决定的。我记得《中国合伙人》片尾有一句话,我不能改变世界,世界也不能改变我。在时代的大潮流中,个人很难影响整体发展,但君子穷则独善其身。为何不能保持本心,在坚持原则和底线的前提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放眼当下,我不知道有多少教育者还能保持初衷。所谓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个别学校强第 1 页 共 2 页调“做得好不如说得好”,为了名利尽做些形象面子项目;个别老师将学生当成摇钱树,俨然把自己“打扮”成商人形象。我从来都不愿将“教师”这个词神圣化,这只是个普通职业,和医生、律师、环卫工、厨师一样。老师需要生存,也希望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点,这是人之常情。我完全赞成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老师有一些兼职收入。但教育不是生意,教师要守住道德底线。 人有欲望不可怕,但欲望不能不断膨胀。 张一曼的欲望在于生理刺激;裴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