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请伸出友爱的手 一、问题情景 课间休息,同学们有的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有的去操场玩了,有的聚在一起交谈,小 A 机灵地蹦到一位矮个子男生的课桌边,随手拿起他桌上的铅笔盒,大声嚷嚷:“投篮啦!谁来接?”另一位男生一听来劲了,摆开接球的架势,应声道:“快,这儿!”转眼间铅笔盒已经接到了手上。那位矮个子男生由于先天身体上的缺陷,脚有点儿跛,哪有能力夺回那只在两个机灵鬼之间传来传去的铅笔盒啊!急得他眼泪直流。看到自己恶作剧的“成果”,小 A 却哈哈大笑,还“哦哦”地起哄。 小 A 是全校知名的“捣蛋王”,最拿手的就是如上所说的恶作剧――藏东西、欺负弱小同学、女生跳皮筋时插上一脚……几乎所有能折腾人的歪点子都能想到,每天换着法儿来使。一句话,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同学们避而远之,任课老师见了就头痛。二、分析诊断 孩子们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一定能改正过来的。但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开始几天还显得比较“规矩”,可是没过一个星期,就出现了开始的那一幕,于是天天有学生报告小 A 的种种恶作剧。和他谈过话,说过理,可每次都是以“虚心接受,坚决不该”告终。看来,这些不良的行为早已根深蒂固了,想要彻底根除,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并多次与家长交流后,初步找到了造成小 A 这些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1.教育因素:由于小 A 调皮好动,学习马虎,所以成绩向来不佳,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他,经常把他冷落在一边。老师处理他的行为没有从根本上着手,而是一味地指责和说服,起不到特殊的教育效果。 2.性格因素:小 A 性格外向,又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自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由于长时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他就用恶作剧这种方式来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 3.家庭因素:父母亲在市里开了一家销售手机的店,每天早出晚归双休日和节假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小 A 从小就由爷爷奶奶照顾。农村老人在教育观念上有所偏颇,平时不但不制止孙子调皮捣蛋的行为,反而视作是机灵、不吃亏的表现。三、矫正过程。 找到了“病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以上一些原因,我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刚柔相济、情理并用的方案,并着手实施。 第一步:改变认知。 用自己胡作非为的方式以引起同学老师的关注,这是一种明显的逆反心理。小学生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