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式的加减》单元学情分析朱昌宝 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本章是研究整式的开始,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加之新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一定困难.具体学情我们从学生个因与知识层面两个方面分析如下:一、学生个因1、学习情感两级分化.知识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态度”目标不是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顺便”达成的“副产品”,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活动时,主动地、经常地、有意识地将“情感目标”有机的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痕.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注意力易分散,经过七年级一学期的学习,数学出现两极分化,这无疑成为学生学习整式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学习情感的分析放在首位,努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在强烈的学习需求下拾遗补缺、质疑问难、寻找方法、主动探究.2、算术思维根深蒂固.整式加减是继有理数运算后学生第一次接触式的运算.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增加,加之受到有理数运算的干扰,以及小学六年级的非负数运算在学生计算经验中已经根深蒂固,学生在整式的运算中困难增加.进入初中后,数学内容显得多而抽象,尤其是由过去的数演绎到数、式,乃至今后的形,引发了学生学法的变化.而一部分学生仍停滞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中,这种“原地踏步走”的方式使他们陷入学习困境.3、学习起点参差不齐.经过几年的学习,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已经不再同一起跑线.概括的讲是两个方面,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确定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知彼”方能“为彼”,使学习起点与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正好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从而使学生有信心、有决心去探索、去学习,最终实现共同进步.4、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俗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是我们鲜活的学生.由于诸多元素的影响,有的学生刻苦勤奋,有的学生马马虎虎,有的学生自暴自弃等等,不同的个性态度导致了每个人在数学学习上的不同结果.《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设计教案时,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育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