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2.理解诗人苍凉悲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3.背诵、默写诗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诗人苍凉悲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登高”作为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高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在《登高》里低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在登上金陵凤凰台后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代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他会有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解题,认识作者1.解题①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②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③ 歌:古乐府诗歌,一种古代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格律。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3.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 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 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 26 岁、36 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 ,反而受到降职处分。38 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41 岁冤死于狱中。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