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逐渐加强。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同时思维的严密性还有待加强。三、设计思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数学教学倡导: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必须让学生追求过程的体验。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所考虑的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而是创造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证明。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的情境,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3.情感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数学猜想、归纳的能力。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对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学会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