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学设计咀头小学 赵小利【教材分析】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在期末复习阶段再次进行比大小,其目的是突出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等核心概念的重要地位。这些核心概念既是学生真正形成数概念的基础,同时又为学生后续学习百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多位数的认识,以及学习计算并理解算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是一年级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 20 以内数的认识、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较强的口算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只停留在从直观上看两个数,谁多,谁就大,谁少,谁就小。对于 19 与 2□,19 与 1□,□与□□这样的题,学生感到束手无策。分析其原因,就是学生只注重了比大小的结果,而对比大小的方法(即比什么、怎么比、从哪位比)以及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都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梳理;对于算式之间的比大小,也主要采取算的方式,而忽略了一些算式的特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维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我的思考】学生已经能够准确、迅速地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想单纯地拿出几个 20 以内的数让学生比大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这节练习课到底要让学生有什么收获呢?我觉得,一个是在数学的核心概念上让学生有所“得”;另一个是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上让学生有所“得”。1、借助比大小,进一步理解位值制。2、借助比大小,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计数单位个数的作用。3、借助比大小,优化解决问题策略。借助比大小的复习,除了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能挖掘思维的训练价值。因此,我设计了“算式也要比大小”的环节,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征,优化解决问题策略;另一方面也想从低年级开始,向学生渗透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函数的思想方- 1 -法,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数位”“计数单位”“位值制”等核心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运用于比较两数大小中,掌握比较 20 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在观察、比较、操作、猜测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把核心概念与比较两数大小建立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渗透符号化的思想方法以及函数的思想方法。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