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21 年 1 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1919 年 12 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本文写了三个故乡①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②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③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故 乡 ╱╲ 记忆中的故乡 ←对 比→ 现实中的故乡 ╱╲ ╱╲ 人物 环境 环境 人物 ╱╲ (鲜明美丽) (萧索荒凉) ╱╲ ↓ 杨二嫂(豆腐西施 像圆规)杨二嫂 ↓ 闰土 安分守己) (泼悍放肆 闰土 (活泼刚强 (衰弱贫穷 纯朴可爱) 木偶人) ↗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 2.提问:课文第 1 段写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 1 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3.提问:第 2 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4.提问:如何理解第 3 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第 3 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5 提问: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讨论并归纳:说明“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6.提问: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 所感的悲凉”?讨论并归纳: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7.提问:第 5 段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