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教学研究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波澜,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 一、培植问题意识 1、榜样引领,唤醒提问的原动力。小学生对成功名人容易产生崇拜,而且模仿能力特别强,用名人作为榜样去激励他们,往往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古今中外,因疑而学、因疑而思、因疑而成就大事的人数不胜数。除了给学生讲名人名言、讲名人事例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以“收集关于好问的名人名言”为专题,进行资料搜集,然后在班上大张旗鼓地进行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然受到启发,内心本来就好奇爱问的原动力就会被唤醒,纷纷开动脑筋,效仿榜样。 2、营造氛围,激发提问的勇气。小学生年纪小,生活体验还比较单纯,一开始,他们提出的问题必然会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可能是比较幼稚的,有些可能偏离了文本,有些可能过于分散杂乱。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不宜责怪,也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会扼杀学生提问的勇气。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努力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压抑感和紧张感,让学生无所顾忌,这样才能思维敏捷。 3、创设情境,激发想问的热情。有位老师在教《大江保卫战》时,用录像展现了官兵们扛沙包筑大堤、滔滔洪水中勇救群众,甚至在洪水中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人墙的场景,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场大江保卫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场战斗的意义何在?究竟有多少人参与了这场战斗?人民子弟兵们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是什么让子弟兵们这样无怨无悔地付出,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老师根据这一系列的问题,带领学生去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求答案,学生兴致高,学习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给方法,提高提问的质量 学生的问题意识唤醒了,兴趣激发了,思维积极了,犹如决堤之水,浩浩荡荡,一发而不可阻止。教师在引导学生保证“量”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