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是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学不权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而且还是一种智慧。教师使用教材的智慧,就是教师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处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来谈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要透视教材,读懂教材。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把教科书、参考书或资料抄写在教案本上,从表面上看教案写得满满的,而实际上在教学中却没太大的用处。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记的过程。一堂课,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时,很多学生会对文本中的内容提出种种的质疑或看法。当学生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教师时,如教师是一问三不知,那老师的形象、威信在学生的心目中会大打折扣。如老师给了他们满意的答复,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才有劲头去发现新的问题。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非常闲熟地驾驶教材,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吃得饱,就要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材,透视教材,把握好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纵向和横向知识的联系,丰富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材料。如在学习《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本人出示了一些顺口溜,诸如“天光起来就缠足,缠得污秽满床褥”,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另外,更为残忍的是,当时还有“不烂不小,越烂越好”的说法。为了使肌肉糜烂,往往有人在缠脚布内故意放入碎石、瓦砾、瓷片,还有的人把虱子放在伤口处,更有甚者,还用刀把自己的皮肉划破,让其感染。这些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缠足之苦:层层切骨,刻刻痛心。孙中山的妈妈也是缠过足的人,亲身体会过缠足的痛苦,为什么如今她又要亲手给自己可爱的女儿施加痛苦?年少的孙中山是不知道的,学生心中也会产生同样的疑问。本人又出示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的一句顺口溜:“小脚女人嫁秀才,又吃好的又自在,大脚女人嫁奴才,耕田种地少衣没吃不自在。”女孩子不缠小脚不但会被人嘲笑为大脚婆,而且将来长大还可能嫁不出去。所以,妈妈虽然心疼女儿,但还是含泪为女儿缠足。有了这些资料的加于说明,学生对缠足这一陋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二、教师必须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