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面临的困难及对策从美国硅谷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驱动掀起的发展浪潮,在全球各地风起云涌。即将召开的 G20 杭州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也力图通过倡导创新,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开创新的动力。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活力之源。过去 30 多年来,浙江经济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十三五”的浙江,进入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打造创新强省面临怎样的环境?又存在哪些机遇与挑战?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江教授。 全面创新正当其时 记者:当前,我们国家正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您怎么看待全面创新? 魏江:21 世纪以来,投资、出口、内需这三驾马车,都是以需求侧中某一要素的创新为驱动力的。这种发展模式目前已经难以为继,因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单靠某一个方面的驱动力已经不能应对当下面临的全新挑战。所以,现在最迫切需要的是全面创新,既包括企业层面的产品、服务、市场、组织,也包括社会层面的治理体系、文化、政府管理等。我理解的创新驱动,就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创新。 记者:全面创新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魏江:当下,全面创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原来中国的产品与国际市场互补性很强,我们以低价格、高能耗的产品获取市场,但现在我们原先的优势渐渐没有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从成本优势变成了优势替代。所以,这时候已经不是价格高低的问题,而是对别人的优势替代,面对这种挑战的唯一出路就是让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建立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驱动的基础上。 第二,资源控制权竞争的挑战。要解决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体错位问题,政府必须要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这显然需要全面改革政府治理模式,尽快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三,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需要创新。比如教育创新,过去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多是知识传授性的,而现在的要求是创新启发性的。再比如,社会要创新,原因在于社会形态变化,以后的社会形态正在走向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新形态下的治理当然需要创新。我们只有把创新的理念植入到社会的空气里,植入到每个人的价值观里,大家才会自觉行动起来。 此外,要实现全面创新从自发走向自觉,没有文化上的基因转变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要实现全面创新,必须形成全社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