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案例设计比较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让他们“玩儿”。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做为学校的电教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案例描述(A) 在一课是教学生在 word 中插入图片,对图片进行设置。我下午一共是两节课,第一节是(4)班。在给(4)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是就说,我指导同学们打开 word 文档,我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跟着我的思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但我还是要下去给每个同学解释。最终把自己搞的很累,自己累点能出成果那也可喜。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只有二十来位同学成功的插入了图片并设置好格式。接下去的一节课是(3)班的。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3)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我们的文档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比原来美观了很多,但是还有一点小缺陷。同学们想想,我们还能怎么改进,让我们的文档更加美观漂亮。同学们异口同声,在文档里加入图片。那么图片怎么加呢,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给出几个关键字插入---图片---剪贴画---图片格式---版式,根据我的提示进行操作,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成功插入图片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某某已经成功的加入了图片,然后这样我不断的刺激下面还没有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90%的同学能成功的插入图片并设置好图片格式。案例描述(B):因为在(3)班因为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我在三(1)班文字标题艺术化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给出关键字插入---图片---艺术字,然后叫学生把文档中适当的地方插入艺术字。但是当我去下面去转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分析反思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