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18 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战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蔡文姬》等戏剧。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歌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1942年 1 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白,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写作背景 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历史剧创作是“失事求历史剧创作是“失事求是”是”[ 赏析 ] 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全剧截取了屈原生活中的横断面。在一天时间里,浓缩了屈原坚持联齐抗秦、反对绝齐降秦、与楚国宫廷内保守势力展开激烈斗争的历程,概括了屈原的精神品格。。全剧分为全剧分为五五幕 “橘颂” “受幕 “橘颂” “受诬”诬” “ “ 招魂” 招魂” “被囚” “被囚” “ “ 雷电雷电颂”颂”课文节选的是第课文节选的是第五五幕的第幕的第二二场,是全剧的场,是全剧的高高潮潮。。雷电颂 第二场奸佞神殿密谋屈原激愤独白婵娟悲壮献身(劝诱-献身-火葬 )•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雷电颂》。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全剧最强有力的一个音符。郭沫若字 词 正 音犀利 ( ) 污秽 ( ) 迸射 ( )虐待 ( ) 祈祷 ( ) 忏悔 ( ) 鞭挞 ( ):罪孽 ( ):睥睨 ( )( ):踌躇 ( )( ):xī huì bènɡ nüè qíchàntà 鞭打。比喻抨击。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chóu chú犹豫。听录音朗诵,思考:1 、本文分几个部分?2 、这篇独白实际上是一首完美的诗,气势雄伟,充满战斗激情,抓住事物特征展开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