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原 子 结 构 与 元 素 周 期 律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计划学时数: 6)[教学目的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波函数、概率密度等概念;2.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含义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关系;3.熟练掌握电子排布遵循的三个原理,能写出一些常见元素的电子排布;4.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5.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分区、重要元素的位置。[教学重点 ] 1.四个量子数;2.电子排布的三个原理;3.常见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教学难点 ] 波函数、原子轨道、概率密度等概念。[每节时分配 ] 第一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 节时第二节原子中电子的排布1 节时第三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2 节时第四节元素性质的周期性1 节时[教学方法 ] 讲授、启发、练习[使用教具 ] 挂图、多媒体第 五 章原 子 结 构 与 元 素 周 期 律第一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本节内容较抽象,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用可视图形表示,增进学生理解。)[说明 ]复习原子的构成及各组成间的数量关系。而化学反应只对核外电子产生影响,所以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上述结构称为 “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它是在自 1881 年发现电子 (汤姆逊)、1900发现质子 (卢瑟福、 斯塔克)、1932 年发现中子 (查德威克) 的基础上, 由卢瑟福提出的,此模型的建立,正确回答了原子的组成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在原子核内先后发现了三百多种基本粒子。实验结果已初步证明,质子和中子是各由三个称为夸克的粒子所组成的,并发现夸克可以带有非整数的单位电荷。这些事实说明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是十分复杂的和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与化学关系更密切的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和分布。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规律和运动状态等问题的解决,以及近代原子结构理论的确立是从氢原子光谱实验开始的。1.原子光谱:任何一种元素的气态原子在高温火焰、 电火花的作用下均能发光,经三棱镜分光后可以得到一种由一系列线条构成的特征的线性光谱,不同种类的原子所发射的光谱不同,同种类原子发射的光谱相同。2.氢原子光谱: 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的原子光谱,将氢气在高压下激发,氢原子在电场的激发下发光,光线经狭缝,再通过棱镜可得氢原子光谱。谱线是不连续的。3.玻尔理论: 经典电磁学理论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1900 年,普朗克首先提出了著名的、 当时被誉为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