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的实验。他们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通过实验来不断的修正模型。 我们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扫描遂道显微镜( STM )可以看到单个的原子。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实心球的模型能否代表原子的真实结构?原子是否还可以再分?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下面介绍的几种原子结构模型简明形象地表示出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1. 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 年) 3. 卢瑟福原子模型( 1911 年) 2. 汤姆生原子模型( 1904 年) 4. 玻尔原子模型( 1913 年) 5. 电子云模型( 1927 年— 1935 年) 实心球模型西瓜模型行星绕太阳模型分层模型电子云模型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构成。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近代科学原子论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897 年 ) 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 α 粒子散射实验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E.Rutherford,1871~1937)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 α 粒子散射实验。 1909 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个学生 ( 盖革与马斯登 ) 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 : 用α 粒子去轰击金箔 , 大多数粒子都直接穿过金箔 , 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 , 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卢瑟福说 :“ 好象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薄纸 , 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 .” 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 α 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 , 原子核带正电荷 , 位于原子的中心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根据实验,卢瑟福在 1911 年提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