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仲淹岳阳楼记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荒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黄鹤楼》 岳阳楼位于今湖南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 716 ),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许多文人学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范仲淹 (989 ~ 1052) ,字希文,苏州吴县 ( 今江苏吴县 ) 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27 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 ( 副宰相 ) ,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1046 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阅读第一节,思考:1 、这一节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重修盛况及写作的缘由 .2 、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唐贤今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赋”。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领起全篇,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领起全篇,第 1 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颇有政绩。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