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堂 的 转 折 点我们做教师的,总是希望课堂按照我们备课时预想的模式和预设的流程顺顺利利地走下来,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而且一个学生一种性格,一个学生一种思想,因此,课堂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而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就是课堂的转折点,有可能化平庸为精彩,也有可能化积极为消极,或是化消极为更消极。英语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情感,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在乎学生的感受,讲究教育的艺术,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机敏地处理具体问题,幽默含蓄地扭转尴尬局面,有效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创建轻松、和谐的英语课堂。就像马卡连柯说的,“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中,我曾经碰到这么一个案例。有一次英语课上,我正在按照我做的课件津津有味地讲解虚拟语气在 if 条件句及主句中的结构和用法,我告诉学生们这个语法结构是高考的考纲里新增加的语法项目,大家要特别关注它。我突然感到教室里一片寂静,大部分学生们都皱着眉头,一脸发愁和茫然的表情。有一个平时英语成绩不好的男生竟然睡着了,课堂气氛沉闷,枯燥。我感到我在这个语法点上是兴奋的,因为它难,所以才能体现我作为老师的价值。可是,学生们显然没有兴奋起来。我对他们的状态很不满意。这该怎么办呢?这样下去,过一会就会有更多的人睡着。忽然我灵机一动,一个句子闪过脑海。我说:“现在请大家造一个句子,如果我是张毅,我就把正在睡觉的王将叫醒。”学生们突然听老师说起同学的名字,一阵骚动,精神也随之一振,回头看看两个同学,都会心地笑了,开始叽叽喳喳地编造句子。李敏站起来回答了这个句子“If I was Zhangyi, I will wake up Wangjiang who is sleeping.”我边听边写下了他造的句子,随后问大家,“李敏敢于尝试,定语从句用得很好。他的句子有没有问题呢?”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议论开来。这时,王将已经完全清醒了。我说:“让成智说说吧。” “我觉得 will 应该改成 would.”我说:“很好,这是一个关键的地方。还有需要改的地方吗?”大家很惊奇,“还有呢?”看来学生们难以发现另一个错误了。我把刚才放过的 PP 片倒退到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