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自信[合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陶兰20XX30080918摘要:二十世纪初期是中国饱受凌辱的时期,也是中国爱国人士不断为解救祖国寻找出路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尝试西方资本主义,有人试图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有人也试图走民主社会道路,可是这些方法都一一失败了。而自从中国共产党从俄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中国人民以后,中国的革命面貌就发生了变化,并最终在随后的不断斗争中解救了中国。自那以后,中国的发展改革以及崛起的道路就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在整整一个世纪里,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形态,而且也作为指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旗帜,深深影响着中国。而中国共产党9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探索、不断取得新成果的历史。本文试图简单重现历史,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历程,中国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裂变。经济上,封建经济基础逐渐瓦解成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历史上那种大一统的集权专制统治受到资本主义各国争相分割中国实力范围的挑战;思想文化上,历史悠久、独成一脉并影响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西风东渐而呈式微的态势。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国情状况的恶化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新的生存奋斗。然而“共和其名,专制其实”的现象是人们逐渐认识到革命风暴过后,中国社会不仅没有让人感觉到气象一新,反而迷茫在更加混乱的遭遇之中。一大批革命者、思想家痛苦地认识到,衰落的中国并没有因为帝制的推翻而获得新生,革命的使命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社会的变革还需要另辟蹊径。一、马克思在中国的初期传播第1页共11页1915年,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为标志,一场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在中国掀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开辟人类社会新纪元的历史价值,促成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救过救民道路的视线转移。对于十月革命,李大钊凭借其灵敏的政治洞察力作出了深刻评论。1918年7月他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称“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露对十月革命胜利的欣喜心声。此后其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一篇极其重要的文献,代表着李大钊在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也在十月革命的触动下,从原先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开始,一批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在各地纷纷建立组织的基础上,1921年7月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正式完成建党的工作。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有限的条件,力求从星散零碎的资料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在一些主要内容上取得了比较准确的认识:第一,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阶级属性;第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科学额思想;第三,强调阶级斗争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核心地位;第四,阐述了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关系;第五,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当然,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从总的特点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中国共产党初建时期,更多地注重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自身的理论研究缺乏组织性和计划性;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较大程度上停留于介绍宣传的面上工作,理论消化不够;第三,从理论上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还比较欠缺。另外,思想理论上对苏联的依赖性比较严重。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被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的开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对自身错误进行反省和纠正的阶第2页共11页段。此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新领导层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并由此在党内开始了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题的思想教育运动。这场运动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开始,到后来的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