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实践”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与探讨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求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自信和享受成功的欢乐,使其得到主动发展。“尝试成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五个程序部分,即:①准备练习--② 提出问题--③ 学生实践--④ 效果评价--⑤ 教师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少,探索多,较大程度地体现了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为一门非主课,信息技术课一般不会引起学生在学习上较大的重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仍延用“填鸭式”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不能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中心地位、主动获取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仔细研究《信息技术》教材可发现:与其说它是一门文化课,不如说它是一门典型的“工具”课。随着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扩展,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近 2 年来,中小学教育网在我国迅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视界。因此,《信息技术》的主要教学目标便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计算机的使用。与其它文化课相比较,它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更侧重实际操作练习。也就是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直观的、现实的实践尝试。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运用“尝试成功”教学模式具有它的独到优势。 “尝试成功”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体的运用。 1、准备练习:唤醒思维,承前启后 尝试活动开始之前,先让学生做准备练习,为接下去解决尝试题做好铺垫。与其它科目不同的是,信息技术课准备的练习不能仅仅是对已学知识点的简单提问或是做习题,而应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在上一个课时中所做的尝试(一般是操作题的练习,比如:一幅电脑作画、一个文档、一张表格等等),使学生再认识或再现相关知识,然后拿出已精心设计准备好的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的内容一方面要切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方面必须紧贴新学习的内容,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进入“尝试”。 2、提出问题:激发创新思维,激起求知欲望 尝试一般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没有问题的提出则无法尝试。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问题的提出这一环节,问题若提得好,学生就能介入尝试过程。这里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