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期待视野奏响阅读教学的弦乐薛丹 一部文学作品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一、“期待视野”的定义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也就是指在阅读接受活动中,自身各种经验、素养、知识、心理等形成的对作品的要求和期望,即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阅读过程中,这种期待不断被证实和打破,读者便融入到作品之中,进而解读和理解作品。 二、“期待视野”的形成因素 “作品的接受是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前提的”。这表明,我们在阅读前或阅读时,自身具有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总会猜测该文中还未阅读的事件或信息,这种期待在贯穿我们的阅读过程。人们的“期待视野”主要来源于世界知识和文本知识(文本内部关联)。具体包括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比如在中国,读者总是期待从鲁迅那儿读到尖锐的、犀利的批评或讽刺,从张爱玲那儿感受到爱情的凄美,从刘墉那儿学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一个导游期待在一本旅游书籍中找到有关景点的详细介绍,而一个普通游客也许只期待从中得到景点目录或者相关的美食信息。这也是为什么“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三、期待视野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姚斯认为,期待视野是读者对作品的某种“先入之见”,即阅读前已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而读者的期待视界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读者因为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导致对同一部作品产生理解和评价的差异。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期待视野,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接受水平。 然而,在整个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学生期待视野的漠视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如果我们引进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有可能提升中学阅读教学的效果。四、措施与策略2003 年 4 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