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古代寓言二则 基础积累巧记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郑人买履.(lǚ) 遽契..其舟(jù qì) 坠.于水(zhuì) 自度.其足(duó) 吾忘持度.(dù) 宁.信度(nìnɡ) 遂.不得履(suì) 2.找出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 “坐”同“座”,解释:座位。 (2)反.归取之 “反”同“返”,解释:返回。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理解 (1)履:鞋子。 (2)操:拿,携带。 (3)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4)涉:跋涉,渡过江河的意思。 (5)遽:立即,匆忙。 (6)契:雕刻。 (7)惑:迷惑,糊涂。 2.一词多义辨析 (1)度ቊ先自度其足(量长短)吾忘持度(本文指量好的尺码) (2)之൞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至之市(到……去)何不试之以足(代鞋子) (3)其ቊ自度其足(他的,指郑人的)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指涉江的楚人) 3.古今异义区分 是.吾剑之所从坠 古义:指示代词,这儿。今义:判断动词,是。 三、作家作品 1.韩非(约前 280—前 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全书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 2.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一部书。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课文探究精读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 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告诉人们做事千万不可拘泥陈例,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而应该根据事情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看法或办法。 2.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点拨:(1)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2)写法评析:《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通过对比、反问揭示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3.核心图解 ൞过程:度—置—忘—取结果:不得履对话:宁信度,无自信也ൢ� ەۖ۔ۖۓ涉江坠剑契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