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与定位:课题:第三单元课题一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 13 套(玻璃管中注满了 10%~15%的 NaOH 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三、教学实录:(一)提出问题导入知识回顾:我们已经知道,水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水的三态变化,只是水分子间隔改变。而“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这一事实始终没变。问题 1: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有所不同呢?(二)解决方法:用实验验证学生猜想同或不同问题 2:那么用什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学生猜想:实验(三)学生分组实验(共 13 个小组,每组 4 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要求:在实验中要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两支玻璃内液面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到:两个电极产生气泡,并且与正极连接产生的气泡慢,负极连接产生的气泡快。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玻璃上部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大约是 V 正极:V 负极=1:2。(每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后,教师出示正确的答案。)问题 3:水通电产生气体是什么呢?是不是水蒸汽呢?我们来检验一下。(2)用燃着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快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学生观察后得到:管中的气体被点燃问题 4: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是,因为水蒸汽不能被点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对,这种能被点燃的气体就是氢气。也就是在氢气球里所装的气体。(3)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慢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学生观察后得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问题 5:这种气体是不是水蒸汽呢?(学生回答不是之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这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就是氧气,也就是我们呼入的气体。(板书)水通电文字表达式:水→氢气+氧气教师分析并总结此反应特点: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二种,像这种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