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刘开杰1(兰州市 57 中 甘肃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况周颐以“重、拙、大”为词学理想构建其理论体系,并指出“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的途径与方法来实现其词学理想。这些提法不仅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更是其词论的创新之处。[关 键 词]况周颐;《蕙风词话》;词中求词;词外求词况周颐是清末民初四大词人之一,其《蕙风词话》是清末三大词话之一。纵观况周颐的学词经历,也有一个从“侧艳”之笔到“重大”之辞的转变过程。赵尊岳先生指出:“先生初为词,以颖悟好为恻艳语,遂把臂南宋竹山、梅溪之林。自佑遐进以重大之说,乃渐就为白石,为美成,以抵于大成。”[1](P69)况周颐认真总结自己的词学领悟,深刻反思当代的词坛风气,构建了一个以“重、拙、大”为核心内容的词论体系。在《蕙风词话》中,他从这一词论出发,“历数自唐以来,下迄清代诸家之词,抉摘幽微,言多允当,自有词话以来,无出其右者”。 [2](P11)阐述况周颐“重、拙、大”词学理论的论著和文章很多,但对于实现这一学理想的途径,学界却少有论述。本文拟从他提出的“词中求词”与“词外求词”两条途径来探讨如何实现“重、拙、大” 的词学理想。一“词中求词”主要是指在进行词学创作的过程中,实现“重、拙、大”词学理想的方法与技巧,具体体现在诸如选调、命意、起句、过拍、换头、结句、选韵、炼字、造句、修改等创作环节上。况周颐《蕙风词话》正编五卷,条文 325 则;续编二卷,条文 126 则。其中的词论条文,对于填词方法多有论述。起句取顿入不取渐引。对于起句,历来都是词家的关注所在。陆辅之在《词旨》一书中就深有感触地说:“对句好可得,起句好难得。收拾全藉出场。”[3](P302)刘熙载《词概》总结前代词作的起句时也说:“大抵起句非渐引即顿入,其妙在笔未到,而气已吞。”[4](P3698)况周颐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认为起句宜取顿入而不取渐引,他说:“近人作词,起处多用景语虚引,往往第二韵方约略到题,此非法也。起处不宜泛写景,宜实不宜虚,便当笼罩全阕,它题便挪移不得。”[5](P15)他还以赋为例进一步说:“唐李程作《日五色赋》,首云:‘德动天鉴,祥开日华。’虽篇幅较长於词,亦以二句隐括之,尤有弁冕端凝气象。此旨可通于词矣。”[5](P15)1 刘开杰,兰州市 57 中教师,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电话:13088740341过拍和换头。况周颐比较词与曲的不同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