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文言虚词的解答•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 为降低难度 , 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 , 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 , 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 2002 年版《考试说明》的相关表述 , 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二十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那么,除了掌握这二十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外,是否有辅助答题的技巧呢?我们应该肯定的回答:有!现归纳如下几点,供您参考。• 一 、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 2002 年高考全国卷第 12题的 A 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 二 、数学代入法• 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灵活加以应用,往往会受到奇效,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 如 2002 年高考北京卷第 9 题的 A 项为:过于荆,至江上 / 苛政猛于虎也。•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 三 、语法切入法•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如 2001 年高考第 13 题 D 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