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 70 周年心得 围绕抗战阅兵展开的热烈讨论,恰恰说明很多中国人已经开始从意义的高度,认真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大问题 即将开始的 93 大阅兵,这些天无可争议地成为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的主题。 说无可争议,是讲这事儿人人关心。有人希望见识来华参阅的外国军队究竟什么样,有人上心的是又有什么新式装备亮相,有人到处打听通过什么渠道可以搞到现场观摩的门票,也有人吐槽一些管制措施带来的不便。 这样的情形,正是中国社会在大事当前时的正常心理反应。思想更多元了,观念更开放了,舆论更宽松了,人们更多地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评判和议论一件事情,而不是众口一词地说是说否,估计很少会有人说这不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关键是,我们能否从这些多元多样的情绪中,梳理出真实的基本面。 就拿阅兵这事来说。在上周末演练的新式战机拉着彩烟从空中呼啸而过时,那些追着抢着拍照发微信的,其实很多都是被临时交通管制挡在路上的人。看着一列列坦克从身边隆隆开过,再翻开报纸打量整齐的阅兵方队那威武的军姿、夺人的气势,如果要说一点都不激动,一点都不为 70 年来国力的日益强盛感到自豪,估计有人会说你有点装。 中国近代这 100 多年来的事,有不少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说到抗战,不说 99%也有 95%的人热血沸腾。借着抗战胜利 70 周年,重温抗战精神,思考民族复兴,这事该不该做。纪念、传承和发扬抗战遗产,对现代中国是不是有意义。到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来问,答案十有八九是肯定的。 正因为这样,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拿出真挚情感,让渡些生活便利,直至投入持续关注,都是值得尊重的努力。就像普通人回家过年,大半夜到网上抢票、给七大姑八大姨买东西、换两三种交通工具,很辛苦。但阖家团圆、鞭炮一放,就算是辛苦也忘记了。阅兵也是这样,可能会给生活带来一点麻烦,但相比那些情感体验、内心收获,还是值得的。 提出少年中国的梁启超说过,国家自有其精神,自有其形第 1 页 共 9 页体,与人无异。如今,少年中国已经长大,不仅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难题,也要承担更上一层楼的责任,因此必将用更全面的思维,去做少年人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即将开始的纪念活动,以及国家在修法立制、还原历史、善待英雄等方面做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些有意义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继续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动员能力的现代民族国家。 从这些意义上讲,围绕抗战阅兵展开的热烈讨论,恰恰说明很多中国人已经开始从意义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