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周逸群纪念馆有感 —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先烈周逸群。他幼时家境富裕,父母早亡。在族叔周自炳的照料下,自幼用功学习,他爱读中外史书,有自己的见解,写有《诸葛亮辅汉于蜀论》、《明太祖以布衣起兵论》,登在校刊《南明杂志》上,博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铜仁教育会任会计。1919 年春,周逸群东渡日本,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这期间,读了不少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书刊,向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回国后,在上海参加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周逸群还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拥护贵州独立,被喻为“有抱负的青年”。 1924 年 10 月入黄埔军校第 2 期学习。同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任“青年军人联合会”主任,领导联合会同蒋介石支持的“孙文主义学会”进行坚决斗争,先后创办了《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刊物,显示出卓越的组织和宣传才能,被称为“黄埔岛上的一颗新星”。之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活动家,共产党军队的早期缔造者之一,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 纪念馆中保留了周逸群的手稿,穿过的军装、和当时用过的武器,显示了这名伟大共产党员的艰苦朴素的生活和当时革命的艰难。一幅幅历史图片和文字呈现给我们一名文弱的书生,同时展现了一位坚强的共产党员,周逸群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挑起一个边区创建的重担。 他曾说。“只要我一天活着,我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我们共产党员,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他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不同地域解决了“怎样革命”这一历史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周逸群烈士的战友、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认为周第 1 页 共 13 页逸群是湘鄂西“正确路线的代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克将军称周逸群为“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2009 年 9 月 14 日,他被评为 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随着参观的推进,虽然时间不长,但让我感到门庭若雀,红色文化体衰落,我在这个纪念馆浏览过程中无时不刻的体会到这种境地。尽管这个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的,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