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与感想 临安地域面积 3126.8km2,森林覆盖率 74.9%,耕地面积16833hm2,人口近 52 万,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山区市,俗称“九山缺水一分田”,自然环境和资源要素长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山区农民致富的步伐。农业是经济的命脉,为了造福临安,致富农民,几代人不断地实践探索,努力发展具有临安特色的农业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XX 县区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富民政策,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坚决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企业为依托,政策为动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走出了一条具有临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 1 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XX 县区生态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 以“五小”庭园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农业起步阶段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以自家庭园为中心,以自留山为主攻点,在房前屋后山坡地上开发小竹园、小果园、小林场、小牧场、小桑园等,发展“五小”庭园经济,找到了一条恢复农村生产力、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的正确道路。 1.2 以“新老三线”作战方略为抓手的强势推进阶段 1985年,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低丘缓坡”的“三线”开发战略,发动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发展森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丘陵缓坡,使田、地、山明确分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农产品相对集中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基地,为以后 XX 县区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 年,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老三线”战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前促生产,后活流通,主攻加工”的“新三线”开发方略,标志着 XX 县区农业从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发展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从纵向平面的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到纵横交错的农村经济全面立体开发,从广度开发发展到深度开发、系列开发,以主攻农特产品加工来实现农业的循环增值,第 1 页 共 7 页增加农民收益。 1.3 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举措的巩固提高阶段从 1996 年开始,临安农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进程,使临安生态农业发展进入到综合开发、综合经营获取综合效益的新阶段。2003 年 XX 县区实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