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味”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要使小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建立在“数学味”这一载体上,只有体现出“数学味”,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只追求外表的变化,是无法完成数学教学本质的任务要求的。以往谈到数学课,理性、枯燥就是它的代名词。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动了这池春水。精美的课件、丰富的情境、新颖的活动、生活的渗透,在数学课堂中轮番上演,数学课变“美”了,变“活”了。当花哨的背景、现实的情境与数学知识结合的同时,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正在变淡。于是,我开始思考:究竟该用怎样的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味”,使学生爱上数学?是生动的故事?是有趣的活动?是熟悉的生活?或是数学自身散发出的魅力?结合我的教学课例谈谈对数学课堂体现“数学味”的几点思考。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数学味的提问。 创设情境作为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协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象性。因此,我常常把数学内容以各种形式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导入不能过分强调趣味性,否则华丽的外衣掩盖了数学的本真,导致低层次思维的展示。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每一个数学问题的价值,在纷杂的信息中提取出数学的本质,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站在数学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数学的本质,呈现“数学味”。 二、选择契合的生活例子,凸显具有数学味的思考。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我常常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例子。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率》一课时,学生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 96.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为 80.5%”等等。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