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写好读后感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了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首诗……而后将自己的感受、心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读后感,顾名思义,要先有“读”,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读后感的结构模式 读后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读后感的一般结构模式可以如下图所示:述读(前提) 感点(桥梁)发感(论证)结感(升华)读后感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观点、看法;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写作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处理不好“读”和“感”的关系。 – “ 读”是对原文的引述、概括,“感”是自己的感想、体会。 –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读”“感”结合,以“感”为主。 – 用大量的篇幅对观看作品的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因而忽视了对“感”的抒发。 – 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 (二)“感”太多、太杂。 –读一部(篇)作品,所获得的感想和体会往往是多方面的。–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感想和体会加以分析和提炼,从中选择出自己感受最深,又确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常常这样写“……我受到了很多教育,首先是……其次是……还有……” – 这样就很难做到观点明确集中,说理深刻透彻,引发读者的共鸣。 • (三)“读”、“感”分离。 –写读后感强调“感”从“读”中来, –要注重对所读(观)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 –从中提炼出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因素, –有的放矢地加以分析论述 。文无定法,但文有定规。初学者一般可以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写出一篇好的读后感。 •—第一步:述读 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 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绝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 具体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引述,为下文议论的展开做好铺垫。• 第一步:述读—引。•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 “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