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列表、假设的一般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们都喜欢看哪一类的书呢?(待答)很好,同学们还养成了课外学习的好习惯。老师也喜欢看书,不过我的爱好与同学们不同,我喜欢看的是有关数学之类的书,但最近我在书上遇到了一个问题,没能解决,同学们愿意帮我解决吗?(待答)是这样的:“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8 个头,从下面数,有 26 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种类型的数学问题吗?这就是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鸡兔同笼。二、共同探究。 1、质疑:提问:(1)、从数量上讲,鸡有什么特点?兔呢?(鸡有一个头,2 只脚;兔有一个头,4 只脚)(2)、一只鸡和一只兔从数量上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一个头。不同点:鸡有 2 只脚。兔有 4 只脚。)(3)鸡和兔相比:什么比什么多?多多少?(兔子的腿比鸡的腿多,多2 条退)(4)如果有 4 只兔和 3 只鸡同笼,一共有多少个头和多少只脚呢?请同学们算算。算完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师:有时候,生活在同一笼子里的鸡看到兔子走路很好玩,于是他把两只翅膀伸出来学兔子走路,同学们说说,你会发现什么问题?(笼子里的脚多了,多的刚好是鸡学兔子走路的数量。)也就是说,如果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着是兔子的时候,笼子里有:7×4=28(条腿)比实际的 20 条腿多 6 条腿,那么这 6 条腿就是鸡学兔子走路的得出的,就可以知道笼子里的鸡的只数:6÷2=3(只),如果笼子里多出 40 条腿,你能够知道有多少只鸡在学兔子走路呢?(有 20 只,笼子里多出的 40条腿刚好是鸡学兔子走路得出的,即 40÷2=20(只鸡)。有时候兔子对鸡也很好奇,它认为鸡叫起来很好玩,于是提起两条腿学鸡叫,你又会发现什么呢?(笼子里的脚少了,少的也搞好是兔子学鸡叫得数量。)也就是说,如果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成是鸡的时候,笼子里有:7×2=14(条腿),比实际的 20 条腿少 6 条腿,那么这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