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相貌各异的我们》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后,让他们主动猜想、实验、观察、交流,以教师为主导,提供给学生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发现和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的探究、观察能力,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教材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这单元中的一部分。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五篇课文,前四课中我们锁定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以学生们熟悉的动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统计、分类等活动并初步建立了生物的多样性的认识,本课就以生物家族中的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引领学生建立就一种生物而言,生物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这样一种认识,从而丰富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种描述,没有人会产生怀疑。对于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学生的经历中,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认识,不同的动植物长相不同,同一种生物也有许多差异。但是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人去仔细的琢磨或求证过。经过前四课的研究活动,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多样性联系起来,本课的学习以我们人类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就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及全班汇报、交流,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 七、课前准备 为全班准备: 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