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课活动化教学模式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加深对教育改革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去,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克服思想品德课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进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化的探讨,以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落实品德课的教育目标。本文从德育理论创新和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实行活动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总结了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程式,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了应如何更好地开展活动化教学。 一、活动化教学模式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1、实行活动化教学是适应德育理念创新的需要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的德育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的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好比别人不能代替自己吃饭一样。这是事物的发展必须通过“自己运动”(黑格尔语)的原理。基于这一原理和道德学习论的德育观,思想品德课必须运用活动化教学,通过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形式把理解的空间、选择的权利、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直接体验,升华为新知识、情感和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有了实践道德知识的机会。通过践行既有利于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 2、实行活动化教学是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推动了教材改革。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导下,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课程标准,新教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按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为统一的整体。新教材内容呈现方法更加新颖、活泼,主要采用问题(基于生活)、情境(基于案例)、体验(基于活动)等形式。新教材中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这些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景,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体现了“内容活动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