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班级凝聚力游戏活动示例(9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增强班级凝聚力游戏活动示例 姜宝腾 范彩娟设计导读:各位班主任:我们三个级部的班级都是较新组建的。一个班级从组建初期的松散的群体到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各班一周一般都会有节活动课。这节课以往一般是学生自由活动。其实我们可以尝试搞点团体活动。我们设计了一个形成班级凝聚力的一系列活动,供各位班主任参考。可以利用几次活动,全部开展完;也可以选择一两个活动,一节课做完。假如您想尝试一下,需要我们协助的话,可以提前联系我和范彩娟老师,一起帮助组织活动。 姜宝腾、范彩娟一、从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看集体的形成1961 年,社会心理学家谢立夫进行了一项经典讨论,完整地揭示了人们从个体形成群体,再到形成较高凝聚力的集体的全过程。这一讨论请互不相识的 12 岁男孩参加夏令营。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街区,社会阶层上都属于中产阶级白人家庭。讨论分几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一个星期,参加实验的被试被分为两个独立人群,相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讨论分别安排两个人群进行一系列活动,如一起做饭、修游泳池、玩垒球、一起做绳梯。结果,这一阶段的一起活动和交往,使两个人群分别从原来的聚合状态转变成了群体。每个小组都进展起了自己不成文的规则、非正式的领导者,以及其他一些一个组织化群体所具有的特点。甚至两个小组分别自发地为自己的群体起了名字。一个叫"响尾蛇",一个叫"雄鹰"。至实验第一阶段结束,群体每个成员的角色已发生明显分化,并且稳定下来。实验第二阶段安排两个群体相遇,彼此之间开展一系列诸如橄榄球、垒球及其他项目的竞赛。竞争的结果,两个小组出现了明显的"我们情感","我们"和"他们"的意识发生了明显分化。群体成员分别将自己的群体看作是内群体,认为自己所属的群体更优越,而将对手看成为外群体,似乎对方的特点都不合自己的愿望。竞争引起了对于对手群体的敌意。第二阶段结束时请被试在两个群体中择友,结果两个群体的成员选择本组成员作为朋友的比例,分别达到92.5%和 93.6%。实验第三阶段是探究如何减轻或消除群间的冲突。实验安排两个小组被试一起进行一系列共同活动,如玩撒豆游戏,即先把豆子撒下,然后捡起来猜捡到的豆子数目;一起用餐、一起看电影短片。然而,这样的操作并未有效减轻双方的敌意。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