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 12 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 24 题,每题 2 分)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2.符合下列材料的主题是 A.分化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B.权力由皇帝身边远的人向皇帝身边的人转移C.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A.年龄长幼 B.贤良优次 C.出生贵贱 D.血缘亲疏4.“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6.战国时各国最高统治者都尊号为王。秦王政统一六国后,更改名号,号称“皇帝”建立了皇帝制度。秦王政的做法A.打击了战国君主的威严 B.保证了秦国统治的延续C.限制了丞相权力的行使 D.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7.《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为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应是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称霸的需要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8.“它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引起了 13、14 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材料评价的是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 C.行省制度 D.内阁制9.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制A.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 B.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益于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