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明碰撞(20 世纪初—1945 年) (建议用时:45 分钟)一、选择题1.(2019·昆明一中高三摸底)1919-1920 年,苏俄政府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废除对华一切秘密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等。宣言中将“中国国民”列在政府之前,行文中也以“中国国民”为宣言对象。苏俄此举旨在( )A.向中国输出革命B.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C.传播马克思主义D.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解析:选 A。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举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的对华宣言说明其旨在向中国输出革命,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是针对中国,目的不是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故B 项错误;苏俄政府的对华宣言重视中国国民,体现不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国国民’列在政府之前”说明苏俄的目的不是加强与北洋政府的关系,故 D 项错误。2.(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联考)1920 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 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选 A。1918 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的做法正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适应了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故 A 项正确;俄国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故 B 项错误;国内战争时期一切为了打败敌人,“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指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故 D 项错误。3.(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调研)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学者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 )A.实质上是向社会主义的过渡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理论基础C.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D.与当时苏俄基本国情不相符解析:选 A。根据材料“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可知,发展市场经济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有一定的负面看法,故 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目的不是限制资本主义,而是利用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