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夏收感想VIP免费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夏收感想_第1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夏收感想_第2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夏收感想_第3页
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征文:夏收感想 一天时间,准确说是一晌午时间就把夏收工作撂过手(结束)了。生长了 9 个月的小麦,让人似乎在“须臾”之间就把它收获归仓。速度之快,令人不禁生出许多感想。 快速的夏收工作,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富裕,表明了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之高。 想当年,老祖宗发明的肘肘镰是关中麦区农民收割小麦的主要工具。一代一代人就是靠它把麦子割倒,然后运回、碾打、晾晒、收储。今天,肘肘镰几乎是集体下岗,赋闲在家。若干年后,也许只能选一两件代表放在中国农史馆里供子孙们观赏,以吊先辈们的辛劳。 过去的夏收工作从清明前后就启动了。清明不光场,麦在土中扬。光场是件最麻烦的活,下一场雨,光一次场,直到运回的麦捆上场。今天,割麦机省去了许多麻烦,无需碾打、扬场。 夏收,被称为龙口夺食。龙代表着雨,也就是说要在风雨中把麦子抢收回来。成熟了的麦子最怕雨。1994 年,小麦黄熟,农民们喜形于色,准备好吃的、喝的,翌日就下镰割麦。孰料“夜来东风起,大雨落关中”,三天不停。黄熟的麦粒在麦穗上被泡涨出了芽,气得农民们叫苦连天,一个个在骂这鬼天气。夏收,又被喻为是三个胖子同时进门,收、种、管都刻不容缓。公社化的时候,县上、公社的行政事业干部、厂矿企业人员都要下农村支援夏收,全民皆农。因为民以食为天,不帮农民把麦子收回来,没啥交公购粮,他们的口齿也要受苦。 今天,最令我们这一代人念念不忘的是过去夏收中那繁重忙碌的体力劳动。 生产队的时候,一个夏收需一个月时间。那时候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束缚着生产力。社员们白天干了晚上还要干,是名副其实的夜以继日。加上这时期正是青黄不接,新粮食没打下,陈粮食吃光了。许多人是饿着肚子干活,劳动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好在那时候的精神粮食却很丰富,一句“勒紧裤带干革命”支撑着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作。1975 年和 1976 年的夏忙,第 1 页 共 3 页我永远忘不了。其时我当生产队长,不但要指挥百十名劳力还得亲自带头干。那两年夏忙,我的声音都喊哑了。最最揪心的是夏收期间的天气变化。风乍起,雨将临,满场的麦子人心急。尽管社员们都在不停地劳作,我还在不停地“骂”人。20 岁出头的娃娃“骂”人,有人能接受了,有人就接受不了,于是时有“犯上”的事情发生。紧张地劳动了一个月后,场里的麦草全部上垛,我晚上在麦场上坐了很久。麦场上空荡荡的,我突然感觉麦场比前几天大了许多。那一年,队里有个同伴告...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起跑线书城+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热爱教学事业,对互联网知识分享很感兴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