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本站推荐] 我总想从美国人和日本人身上看到点什么。我所希望的,是在真真切切的两个世界中,真真切切的了解两个国家的人。或许,因此,我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或有意地改变身上的劣根性。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觉得,中华文化纵然辉煌灿烂而因此表现出创造者极高的智慧,但我们的骨子深处,是有些劣根性的,我们的文化所培养出的某些国民性或许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 我们需要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来自模仿与借鉴。美国人崇尚自由开放,他们直率,乐于交流和竞争,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而日本,却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但同时,对它,我又有着说不出的好奇。它能在内忧外患中,通过明治维新,成功的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岛国变成极具侵略性的现代化帝国主义强国;它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30 年时间就让它的平均国民收入赶超美国;日本企业在世界五百强中共有 81 个,居世界第二""日本人凭什么取得这些成绩。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是为阅读《菊与刀》的前前后后。其实也无非是动机强烈,意识对物质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的结果。 《菊与刀》是本讲文化、讲民族性的人文类著作。然而本书的形成以及强大的影响力使它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菊与刀》的出现,不但通过此书了解日式的文化,也让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最讨厌的莫过于日本人,日本的帝国主义侵略暴行也植根与现今的每一个华人。但又从某个角度佩服与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向往和吸收,贯通与现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语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车,电话,的读法都是直接音译的,可见当时的拿来主义如此之快。 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个人类学家。在我看来,人类学家是研究往世的,习惯于和墓地或者是骨骼这种带“古”字的物事打交道,研究文化,尤其是现实的世俗恐怕就有点业余。 但这本书有点特别,它的身世很特别。书也和人一样,总有贵贱之分。如果它是二战后受美国政府委托写出来的,那么第 1 页 共 14 页这本书一下就开始让人感觉分量十足。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发表后,获得了广泛的赞同和好评。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指出:“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本尼迪克特依据这些事实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行为方式和文化的全貌,推导出了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诸特征”。确实,特别是在当时日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的情况下作者能基于文化相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