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起跑线》有感 在教育中保持真我——在中国,常常会有人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近正好有一部不错的影片,名字就叫《起跑线》,这条“起跑线”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很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有成才的机会,将来能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地都往区区的那几个重点名校挤破头去吗。为此想尽办法,不惜一切。就像电影中的那句“英语不是语言,是阶级”一样,父母们开始产生焦虑,改变自身努力投身于上流社会,可发现自己与他们根本格格不入。在教育中,父母应该要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努力地去接近,尝试着去融入,是盲目的。教育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认清现实的方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电影的最后,父亲拉吉勇敢地站了出来,选择让女儿去读公立学校,看似与他人背道而驰了,是否就真的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拉吉此刻的内心一定无比清醒,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虽千万人吾往矣,虽然大部分人在教育这条路上迷失了方向,但自己一定要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勿失本心。 而接受教育的孩子,也一定要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影片中上流社会的家长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和说印地语的皮娅玩耍,更加印证了“英语不是语言,是阶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语言是国民之间交流的纽带,生活在印度这个国家,说印地语的孩子被看不起,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年纪小小就被灌输了这种思想,也就无法像正常的孩子那般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渐渐的,这些孩子也会带上虚伪的面具,精神贫瘠。反而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虽然生活困苦,没有丰富多彩的饰品、玩具等等,却依然保持着开心的好心态,保持着最真实的自我。由此观之,决定教育结果的并非是上一个重点名校,如何保持真实的自我,在教育的浪潮中自然成长是教育的重要方面。 合适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成才,但在教育中,请保持最真实的自我,认清现实的方向,勇敢地迈出自己的脚步,坚定第 1 页 共 3 页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这一年来,印度电影在中国比较火,从《摔跤吧,爸爸》开始,更是部部精彩,今天利用假期,看了《起跑线》。 印度电影除了歌舞特色外,常常能挖掘现实生活中那个痛点,来表达观点。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主人公的女儿要上学了,为了送到最好的学校,买学区房,送孩子学习,家长也改变形象包装等,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进最好的学校。 忙了半天,最终被拒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