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学习心得 动物学是生物学基础学科。在中国近代第一份生物学高等教育专门的课程表中动物学实验安排在第一学年,每星期 10 个课时,仅次于第三学年的植物学实验 20 课时,位于第二。1913年 1 月 12 日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生物学分为动物学与植物学两门,并对两门学科的课程进行了明确规定。20 年代中后期,一批留学生学成回国,从事生物学教育,实验生物学课程也纷纷发展起来,如 1929 年,寿振黄在清华大学开设胚胎学课程;1930 年,蔡堡在中央大学开设胚胎学和实验动物形态学课程。解放以后至 1956 年,全国各所大学生物系基本上设置的是生物学专业。1991 年,当时的国家教委根据国内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设置过细的问题,提出了宽口径培养的人才培养规划。根据国家教委的指导精神,1991 年生物学教指委在 XX 省大学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探讨了生物学专业设置问题,提出了国内生物类本科生专业设置的指导性建议,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逐渐走上了 6+x 模式,即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 6 门主要课程,另外根据学校的不同和特点,设置了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 x 门课作为补充。1998 年以来,全国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在 211 工程、基地建设项目、世行贷款国家财政拨款项目及国家有关部委与地方政府共建项目契机下,深入进行实验课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探讨出了一条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较强综合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面向 21 世纪生物学人才需求的实验课改革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道路。 知识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学会运用它,并用它来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动物学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多数接受过动物学科严格理论学习、实验训练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进入产业界从事管理工作,还是到中小学当教师,他们将是医药、农学、生物技术产业最优秀的人才资源。 实验训练是培养高质量生物学人才的关键之一,它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与第 1 页 共 2 页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其核心任务。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又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是每一个公民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所需必备的基本素质。 科学方法的本质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每一种科学方法的背后都包含着一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