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大主要学派 中医学是中国5000 年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 多年前已具雏形,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从汉代到清代,中医学的七大流派,清晰的展示出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 一、伤寒学派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伤寒学派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中 医 七 大 主 要 学 派 --第 1页中 医 七 大 主 要 学 派 --第 1页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其中代表人物为东汉时期的医学名家张仲景,南阳郡涅阳人。年轻时是从同郡张伯祖。经过多年钻研和临床实践,留下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收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二、寒凉学派 又称河间派,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七皆从火化”之说,创中 医 七 大 主 要 学 派 --第 2页中 医 七 大 主 要 学 派 --第 2页“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做了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 刘完素,字守真,后世又称为其为刘河间。他自幼聪颖,酷嗜医术,二十五岁开始研习《黄帝内经》,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变,应当掌握其规律,讲究治病需从寒凉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攻邪学派 攻邪学派是金元时期另一学派,代表人物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是金元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太过,都可以变成邪气,导 致 人体 上、中、下 三部 发生 病变,称为“天、地、人三邪”,主 张采 用并丰 富 了汗 、吐 、下 三法 ,扩 大了三法 的治疗范 ,偏 重 攻法 。故 得 名“攻邪学派” 中 医 七 大 主 要 学 派 --第 3页中 医 七 大 主 要 学 派 --第 3页 四、补土学派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桓老人,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作巨作“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之中,脾胃属于中央...